close
父母必知 量體溫+退燒處理 | ![]()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採訪/陳俐君
諮詢/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昱聲
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 陳玉梅
新
生命報到,總帶給父母無比喜悅,但在「有子萬事足」背後,是一連串的忙碌與擔憂。剛出生的寶寶,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發育完成,體溫變化較成人明顯;
寶寶一旦有體溫升高的情形,到底是非病理性發熱?還是染病發燒?常讓父母摸不著頭緒。醫師建議,正確量體溫,仔細觀察孩子活動力,面對「燙手山芋」,您可
以不必慌張!
許多兒童疾病,「發燒」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,在小兒科醫師門診中,至少有80%以上兒童,是以發燒作為主訴。
事
實上,「發燒」是兒童生理的一種「徵兆」反應,不是所有疾病都會造成小兒發燒;同樣地,當孩子體溫超出正常標準時,也不一定是因病所致。台安醫院婦幼衛教
組護理師陳玉梅指出,由於新生兒位於大腦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;加上嬰兒的新陳代謝較成人旺盛,製造身體熱能的作用很強,所以小孩體溫,普
遍會比成年人還來的高。
誤調「恆溫裝置」 小兒體溫直飆
台北榮總小兒科醫師李昱聲指出,控制人類體溫的調節中樞,位於腦部的下視丘,在正常狀態下,體溫多被控制在一穩定、合理範圍內。影響人體產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,舉凡環境溫度、情緒、壓力、飲食、穿著、運動、疾病等,都會影響人體正常體溫調節。
李
昱聲表示,人體為了使體內細胞維持正常運作,會自動透過位在腦部下視丘的「體溫調節中樞」,把體溫設定在正常、合理且固定的範圍內。之所以會引起發燒現
象,是因為當病毒或細菌入侵人體時,會釋放出一些介質與毒素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,使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產生溫度誤判。而寶寶正常體溫應該是37度才
對,但當人體類似『恆溫裝置』的體溫調節中樞失調,會使大腦誤以為39度或更高的體溫才是正常的。
李
昱聲近一步解釋,因疾病所引起的發燒機轉,是先由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,產生某些誘發體溫變化的介質,而後經由血液循環,到達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,使
其重新設定基礎溫度基準。當人體的正常體溫設定值,受細菌、病毒等病理性因素影響,改變原先標準;大腦還會將訊息傳導至肌肉與皮膚,使其人體藉由發抖、血
管收縮、打寒顫等生理反應,表達發燒症狀。
李昱聲強調,小孩子不是只要生病,就一定會發燒,「即使不發燒,也有可能得到嚴重的疾病」。另外,發燒的溫度越高,也不代表就病的越嚴重,發燒只是許多疾病過程中的衍生現象,是一種自我保護效應,並不代表疾病的嚴重度。
寶寶發燒的原因有哪些?
醫師表示,嬰幼兒的體溫變化幅度大,引起發燒原因有很多,可區分成疾病因素與非疾病因素。
‧疾病因素:
(1)細菌、病毒感染:
因疾病所引發的小兒發燒現象,多半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。醫師指出,像是感冒、扁桃腺炎、氣管炎、肺炎、中耳炎、腸胃炎、腦膜炎等疾病,多會伴隨發燒症狀。
(2)癌症、腫瘤、自體免疫性疾病:
癌症、腫瘤或自體免疫性疾病,也會釋放出一些細胞激素,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原先設定,因此也會有不明的發燒症狀出現。
(3)泌尿道感染:
除了上述小兒常見疾病會引起發燒,護理師陳玉梅指出,若新手爸媽為小寶寶的肛門清理不當,或是沒勤換尿布,也容易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,引發高燒。她說:「像是男寶寶的包皮較緊,女寶寶的尿道較短,尿道離肛門口又近,爸媽若未仔細清潔,就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。」
李
昱聲也表示,對新生兒來說,當出現症狀不明的高燒時,驗尿檢查是必要手續。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,除了發燒,還會有尿頻、尿急、小便痛與小便失禁等現象。
相對於較大孩子能表達除了發燒以外的不適感受;小小孩因為表達能力有限,容易造成病情誤判,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。陳玉梅還指出,幼兒的發燒篩檢,除了
會透過驗尿程序來檢測是否有泌尿道感染,一般大型醫療院所,對於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處理流程,醫生會依病況進行血液、糞便,甚至抽取少量脊髓液做檢驗,
以排除其他感染的可能性。
‧非疾病因素:
陳玉梅指出,由於新生兒腦部下視丘功能發展還不完整;加上寶寶身體體積小,相對體表面積大;且汗腺不發達,散熱機制較差,「一般幼兒的體溫,多會比大人稍高個0.3~0.5℃。」而有哪些「非病理性因素」會引發小兒高燒,根據醫師說法,可歸納出下列原因:
環境因素:舉凡室內通風不良,或是爸比媽咪幫小寶寶穿太多衣服,蓋太厚棉被等,都易讓小寶貝因為身體體溫無法外散,造成「假性發燒」現象。另外,寶寶剛吃完熱食或牛奶,也會因血液循環快而有體溫過高現象;而寶寶剛洗完澡後,因水會吸熱,此時體溫會稍微偏低。
劇烈運動:當小孩子在情緒激動、哭鬧,或從事劇烈運動的當下及其後:也會出現暫時性體溫升高現象。正常的孩子,多半在活動中止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,體溫即可回復正常。
腦部受傷或長瘤:腦部功能受損,有可能傷及體溫調節中樞功能,如此容易造成體溫升降調控失衡,易使體溫產生劇烈起伏。
特殊藥物的副作用:如小兒接受預防針注射,也有可能會因為某些疫苗特性,引起發燒等副作用反應。
發燒?發熱?認識夏季熱
所謂「夏季熱」,又稱為「夏期熱」,是東方民族特有的生理反應現象。主因是夏季氣候炎熱,環境溫度升高,加上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成熟,導致體溫升高。
「發
燒」是夏季熱最常見的症狀,其高燒型態多呈現規律性。體溫每天從清晨起逐步上升、中午持續、午後漸退、傍晚最低,入夜後又開始升高,每日體溫呈規則變化,
一直持續到夏季結束為止。期間除了發熱及些許食慾不振、哭鬧等反應外,少有其他不適症狀。此症狀常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,尤其是小於1歲的寶寶。
對於夏季熱的治療,基本上不需借助藥物,退燒藥僅是以備不時之需。若孩子高燒病因確定是夏季熱,最簡易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「吹冷氣」。把室內溫度調至合宜,即可有效解除小兒夏季發熱症狀。
要診斷為夏季熱之前,一定要請醫師檢查,排除其他各種可能引起寶寶發燒的病理性原因,如泌尿道感染、中耳炎、惡性腫瘤、自體免疫疾病等。若單從體溫的表現形式就診斷寶寶是夏季熱,並不恰當。
表情、活動力、相伴症狀 發燒評估三指標
面對還不懂得表達身體不舒服的小Baby,是不是讓初為人父母的您手忙腳亂呢?醫師建議,新手爸媽除了透過體溫量測,了解孩子是否生病;還可以透過觀察小寶貝的表情、活動力及身上其他病徵,在就醫前,先掌握孩子的病情發展,輔助醫師下達正確病情判斷。
‧表情與病容:父母可從嬰兒臉上的表情變化,判斷寶寶是否因為疾病造成身體不適。當爸比媽咪看到小寶貝臉上喜悅、好奇、貪玩的表情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小臉泛紅、痛苦、無精打采的面容,就要當心孩子可能生病了。
‧活動力:若小孩出現玩耍量遞減、專注力不足、活動力降低、食慾不振等現象,整體精力表現明顯不若以往;或對所處環境出現不耐、不感興趣,或嗜睡等症狀時,父母除了可觀察孩子的體溫變化,還要將寶貝的行為表現合併列入觀察,注意是否可能因疾病因素,導致孩子活動力不佳。
‧
身體病徵:李昱聲表示,若孩子在發燒的當下,同時合併出現如流鼻涕、咳嗽、腹瀉、嘔吐等症狀,可能和感冒或腸胃炎有關。而陳玉梅更提醒,媽媽若注意到孩子
尿布有不正常的尿騷味,或是尿液顏色異於平常,則要警覺孩子發高燒,可能與泌尿道感染有關;另外,父母還可觀察小朋友的皮膚是否有起疹子,或是頸部淋巴結
是否出現腫脹等。若在發燒當下,同時合併上述症狀,父母須視症狀嚴重程度,適時就醫尋求協助。
★小兒發燒以外的症狀觀察
(資料來源:陳玉梅護理師)
不同測溫工具高燒標準有別
人
體的體溫平衡,主要受到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。量體溫的用意,即是透過不同工具,去測出體溫調節中樞「中心體溫」(central
temperature)的高低。一般來說,兒童體溫在36.2℃~38℃之間,均屬正常狀態。要判別孩子是否有發燒現象,不同測量工具,各有不同溫度判
斷標準。
(資料來源:李昱聲醫師)
![]() 護理師陳玉梅建議,一般小朋友下午的體溫會比清晨稍高一些,如要確實記錄寶寶體溫,可選擇孩子每日起床後、洗澡前或傍晚等固定時段測量體溫,一天測量約三次,必要時可加量。
她並提醒,若寶寶有發燒現象,爸比媽咪在就醫前,務必正確紀錄寶寶的發燒日期、時間、溫度變化、發燒頻率、天數與相關病徵等,以提供醫師病情判斷參考。
![]() 97年
7月起,水銀溫度計再有錢也買不到!根據環保署毒管處公告,為減少汞(俗稱水銀)在生活環境中流佈所造成的危害,環保署已從今年七月起,明文規定一般家庭
與非醫療機構,禁止使用或販賣汞製溫度計;並預定在民國一百年七月,擴大限制醫療院所全面禁用汞製溫度計。為求環保與安全,未來水銀體溫計將不復見,取而
代之的是先進的電子體溫測量器材。
小兒高燒莫驚慌 觀察狀況再就醫
孩
子半夜突然發高燒,常讓父母焦急萬分、手足無措,不知該如何是好。李昱聲表示,除了少數像腦膜炎等較為嚴重疾病,須立刻爭取時間治療,多數如感冒、腸胃炎
所引起的高燒現象,立即就醫的急迫性不如前者高。爸比媽咪可以先為家中小寶貝進行一些簡易的居家護理,同時觀察、評估孩子的精神狀況,等天亮後再送往醫院
診治;但若寶寶的精神活力差、或是爸比媽咪不放心,在做完初步處理後,還是建議帶至醫院,請醫師評估寶寶狀況。
而退燒的簡易處理方式,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等兩方面:
‧非藥物處理
1.將室溫保持在24℃~26℃之間,並確保室內空氣流通。
2.減少寶寶不必要的衣服穿著,避免覆蓋過厚的棉被。
3.量完體溫1個小時後,仔細觀察孩子活動力變化,並留意是否有高燒以外的其他病徵出現。
4.多喝溫開水,有腹瀉症狀的孩子,可適時補充一些電解質水,防止脫水。
5.好好休息,避免過度活動。
6.以溫水擦拭寶寶脖子、腋下、腹股溝、膝窩等動脈較多的地方,藉由溫水擦拭,促進體表散熱。
‧藥物處理
1.當耳(肛)溫超過38.5℃,或腋溫超過37.5℃,父母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幫孩子退燒;每次服藥中間需間隔四至六小時。
2.若高燒時的耳(肛)溫超過39℃,可使用退燒塞劑;塞劑使用需間隔六至八小時。
3.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退燒藥物,需要醫師詳細計算藥物使用劑量。
4.有嚴重腹瀉的寶寶,避免使用塞劑退燒。
![]() 寶寶發高燒,的確會讓父母感到心慌,擦酒精、睡冰枕、泡溫水澡等,多是老一輩的人教導的退燒小撇步。但是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?又怎麼做才正確,以下為您進行整理:
![]() 坊
間流行利用酒精擦拭體表退燒,在專業醫師眼中,是十分危險的退燒行為。李昱聲指出,皮膚在接觸酒精當下,雖有立即性冰涼感,看似有達到體表降溫效果,但他
指出:「短時間內體表急速降溫,反而會帶來更劇烈的血管收縮,影響散熱。」而陳玉梅也表示,利用酒精退燒,就像熱燙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,容易造成寶寶有抽
搐現象;而且酒精氣味嗆鼻,長時間吸入會讓寶寶如同喝醉般陷入昏睡,不適合拿來退燒。
結語:
小
兒的發燒現象,就像是一個人體警報器,高燒僅是疾病的諸多症狀反應之一,而不是疾病的全部。新手爸媽在處理寶寶高燒時,千萬不要一味找方法降溫,而忽略小
兒發燒背後的真正病因與相關症狀表現。面對小兒高燒,除了提高警覺,其實無須過度擔心;掌握正確發燒處理原則,盡量保持寶寶舒適,保持「冷靜」,才能戰勝
小兒「高燒」!
李昱聲
現職: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、國立陽明大學小兒學科講師
學歷: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
經歷: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臨床研究員、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總醫師、住院醫師
陳玉梅
現職: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
學歷:私立輔仁大學護理系
經歷: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、國泰醫院護理師
(資料來源:德國百靈 提供) |
全站熱搜